法律硕士联盟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2025年法硕联盟论坛vip会员招生
2025法硕辅导班哪个好?
查看: 586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华东政法大学学校概况

[复制链接]

86

主题

0

好友

742

积分

法硕上尉

Rank: 5Rank: 5

该用户从未签到

金币
260 枚
积分
742 点
帖子
16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9-21 13:26: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华东政法大学(原“华东政法学院”)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原为司法部部属高等院校,现为中央与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的高等院校。学校现有长宁、松江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000余亩,是“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上海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市级建筑保护单位”、“上海市花园单位”。
    1952年6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华东政法学院由原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等合并组建成立。其后由于历史原因,于1958年和1972年两度停办,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复校。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华东政法学院正式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现任党委书记杜志淳教授,校长何勤华教授。
    经过几代华政人的努力,华东政法大学现已发展为一所以法学学科为主,同时设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等专业的多科性院校。学校设有法学博士后流动站,拥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学位授予权,覆盖10个法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还设有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政治学研究、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产业经济学等6个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学校获得了知识产权、司法鉴定2个目录外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可以招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设有法学、侦查学、经济学、金融学、行政管理、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社会学、治安学、劳动与社会保障、边防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新闻学、公共事业管理、会计学、知识产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文化产业管理、日语、汉语言文学和社会工作等22个本科专业,法学专业可以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国际法学和法制史是司法部重点学科,经济法学、法律史学和法学一级学科是上海市重点学科,刑法学和经济法学是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法学和政治学为上海市教委教育高地建设项目。出版有《法学》、《犯罪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华东政法大学学报》和《知识产权研究》等期刊,设有上海市社会综合治理研究所、WTO研究中心、青少年犯罪研究所等30余个科研机构。图书馆藏书13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1200多种。同国内外近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系)、科研机构及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现有教职工100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近400余人、各类学生近20000人。
    五十多年来,华东政法大学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笃行致知,明德崇法”的校训,立足上海、面向华东、辐射全国,逐步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特色鲜明、教学质量过硬、学科水平领先、科研成果突出、合作交流频繁、校园环境优美的高等学府,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2002年教育部对32所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进行水平评估,我校为13所被评为优秀的院校之一。

[历史沿革]

圣约翰大学
    圣约翰大学,原名约翰书院,是美国圣公会施约瑟主教于1877年筹建,将圣公会在1865年设立的格雅书院和1866年设立的度恩书院合并后,在沪西梵皇渡路(今万航渡路)购地兴办圣约翰书院。1894年,该校建造了中国式的教育楼,为纪念创始人施约瑟主教而取名“怀施堂”。新中国成立后,约大师生为纪念1921年毕业生邹韬奋,要求将怀施堂改名为韬奋楼,于1951年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同意更改楼名。韬奋楼现为上海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03年,圣约翰大学用庚子赔款基金兴建“思颜堂”,以纪念中国籍牧师颜永京先生,现改名为四十号楼。孙中山先生曾在这里发表过“民主国家,教育为本”的著名演讲,现为长宁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学校为阻止学生参加反帝斗争宣布停学,与学生发生强烈冲突,以孟宪承为首的17名教职员及553名学生愤然离校,于当年8月另组光华大学(今延安西路东华大学校址)。这就是历史上的“六三”事件 ,“六三楼”因此得名。此楼现座落于我校校园内,是长宁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圣约翰大学培养出许多杰出的中国学生。历届校友中,以服务工商、教育、外交、医务界为多,知名者有邹韬奋、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 荣毅仁、林语堂、周贻春、刘鸿生、颜福庆、牛惠霖、牛惠生等。
为正义而战!
回复

举报

86

主题

0

好友

742

积分

法硕上尉

Rank: 5Rank: 5

该用户从未签到

金币
260 枚
积分
742 点
帖子
167
2#
发表于 2007-9-21 13:26:54 |只看该作者
两落三起的艰难历程
    1952年,华东政法学院在圣约翰大学的旧址上应运而生。当时,由六所学校的法律系、四所学校的政治系和一所学校的社会学系组合而成,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建校后的华东政法学院第一任院长由中共华东局秘书长魏文伯兼任,日常工作由副院长郑文卿主持;魏文伯不兼院长后,由郑文卿同志任院长,赵野民、宋子成任副院长。1956年,郑文卿调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由曾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的雷经天同志担任院长。
    华东政法学院初创时期设有大学部、夜校部和专修科,1953年设干训班,1954年设本科,1957年设函授部。
    1958年,华东政法学院遭到了第一次撤销的厄运。华政与上海财经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复旦大学法律系等合并成立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停止招生工作,成立政治法律研究所等,华政一部分教师并入政治法律研究所。
    1963年8月,中共上海市委政法小组和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批转中央政法小组、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等政法教育和调整政法院系问题的请示报告》,向市委提出《关于筹办华东政法学院的意见》。9月市委批复同意,提出以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法律研究所为基础筹办,由该所党组书记袁成瑞同志为筹委会办公室主任,行政上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教育部双重领导,以最高人民法院为主。1964年正式复校,由魏明同志任党委书记兼院长,袁成瑞为副书记,田光为副院长,招生149人,次年招生208人。
    1972年,经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华东政法学院第二次撤消,师资队伍再次解体,大部分流向复旦大学;校舍则被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分校、上海市卫生学校、普陀区卫生学校、果品公司、蔬菜公司、水文站、水上派出所等八个单位瓜分。
    1979年3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恢复华东政法学院的通知》。6月,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刘少傥任党委书记,徐盼秋任党委副书记兼院长,曹漫之任党委委员、副院长兼教务长,潘念之任党委委员、副院长。以刘少傥、徐盼秋和曹漫之为首的领导核心,不负众望,克服重重困难,从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及其他单位以至于全国各地迅速集中必要的师资和办学人员,这在当时及时扩充了华政的师资队伍,师资匮乏问题得到了缓解。同时,在市政府的关怀下,陆续收回部分校舍。
    1979年9月,华政迎来了复校后的第一批303名学生。除了复旦分校将东风楼归还华政外,其他校舍依然被占。当时,有人提出应该先造一幢院长办公楼。而以徐盼秋、曹漫之为首的一批党政领导一锤定音:先建图书馆与教学大楼。于是,在党委一班人的带领下,全体师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党政工团让出办公室,在帐篷里办公,保证教学用房的需要,毫无怨言,以苦为乐。这就是被沪上高校传为佳话的“帐篷精神”。
为正义而战!

86

主题

0

好友

742

积分

法硕上尉

Rank: 5Rank: 5

该用户从未签到

金币
260 枚
积分
742 点
帖子
167
3#
发表于 2007-9-21 13:27:27 |只看该作者
重获新生
    专业建设 1985年4月,华政的本科教育在单一法学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经济法、国际经济法和犯罪学(1995年改为侦查学)三个专业,1994年11月又增设了国际法、贸易经济和英语三个专业,1997年11月再增设行政管理和货币银行学两个专业。1998年7月,将上述九个专业调整为法学、侦查学、经济学、金融学、英语和行政管理六个专业。2003年增设社会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个专业,2004年增设治安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会计学、知识产权、公共事业管理、劳动社会保障、新闻学七个专业。2005年增设社会工作、文化产业管理、边防管理、汉语言文学、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日语七个专业。发展到今天,我校共有22个本科专业,已逐步形成了以法学学科为主,兼具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院系设置 1985年设置法律系、经济法系、国际法系和犯罪学系(1995年改为刑事司法系),2003年初,撤系设院,陆续成立了法律学院、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商学院、外语学院、人文学院、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信息技术学院、社会学系、研究生教育院和继续教育院等12个二级学院(系)。
    招生情况 复校当年,在华东六省一市招收新生303人,到1983年底,在校生已达3429人。其中本科生1649人,专科生177人,研究生34人,函授生1569人。1991年,本科在华东六省一市均进入第一批招生,并迅速扩展到全国,1994年,成为上海市自主招生的八所试点院校之一,同年成为全国实行并轨收费改革的院校之一;1996年,学校获准接受外国留学生攻读学士、硕士学位,成为上海20所向留学生颁发学位证书的院校之一,同年又获准招收港澳台地区学生;1998年在全国招收法学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生。
为正义而战!

86

主题

0

好友

742

积分

法硕上尉

Rank: 5Rank: 5

该用户从未签到

金币
260 枚
积分
742 点
帖子
167
4#
发表于 2007-9-21 13:27:41 |只看该作者
[学校概况]

    华东政法大学(原“华东政法学院”)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原为司法部部属高等院校,现为中央与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的高等院校。学校现有长宁、松江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000余亩,是“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上海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市级建筑保护单位”、“上海市花园单位”。
    1952年6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华东政法学院由原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等合并组建成立。其后由于历史原因,于1958年和1972年两度停办,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复校。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华东政法学院正式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现任党委书记杜志淳教授,校长何勤华教授。
    经过几代华政人的努力,华东政法大学现已发展为一所以法学学科为主,同时设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等专业的多科性院校。学校设有法学博士后流动站,拥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学位授予权,覆盖10个法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还设有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政治学研究、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产业经济学等6个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学校获得了知识产权、司法鉴定2个目录外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可以招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设有法学、侦查学、经济学、金融学、行政管理、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社会学、治安学、劳动与社会保障、边防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新闻学、公共事业管理、会计学、知识产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文化产业管理、日语、汉语言文学和社会工作等22个本科专业,法学专业可以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国际法学和法制史是司法部重点学科,经济法学、法律史学和法学一级学科是上海市重点学科,刑法学和经济法学是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法学和政治学为上海市教委教育高地建设项目。出版有《法学》、《犯罪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华东政法大学学报》和《知识产权研究》等期刊,设有上海市社会综合治理研究所、WTO研究中心、青少年犯罪研究所等30余个科研机构。图书馆藏书13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1200多种。同国内外近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系)、科研机构及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现有教职工100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近400余人、各类学生近20000人。
    五十多年来,华东政法大学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笃行致知,明德崇法”的校训,立足上海、面向华东、辐射全国,逐步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特色鲜明、教学质量过硬、学科水平领先、科研成果突出、合作交流频繁、校园环境优美的高等学府,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2002年教育部对32所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进行水平评估,我校为13所被评为优秀的院校之一。

[历史沿革]

圣约翰大学
    圣约翰大学,原名约翰书院,是美国圣公会施约瑟主教于1877年筹建,将圣公会在1865年设立的格雅书院和1866年设立的度恩书院合并后,在沪西梵皇渡路(今万航渡路)购地兴办圣约翰书院。1894年,该校建造了中国式的教育楼,为纪念创始人施约瑟主教而取名“怀施堂”。新中国成立后,约大师生为纪念1921年毕业生邹韬奋,要求将怀施堂改名为韬奋楼,于1951年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同意更改楼名。韬奋楼现为上海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03年,圣约翰大学用庚子赔款基金兴建“思颜堂”,以纪念中国籍牧师颜永京先生,现改名为四十号楼。孙中山先生曾在这里发表过“民主国家,教育为本”的著名演讲,现为长宁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学校为阻止学生参加反帝斗争宣布停学,与学生发生强烈冲突,以孟宪承为首的17名教职员及553名学生愤然离校,于当年8月另组光华大学(今延安西路东华大学校址)。这就是历史上的“六三”事件 ,“六三楼”因此得名。此楼现座落于我校校园内,是长宁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圣约翰大学培养出许多杰出的中国学生。历届校友中,以服务工商、教育、外交、医务界为多,知名者有邹韬奋、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 荣毅仁、林语堂、周贻春、刘鸿生、颜福庆、牛惠霖、牛惠生等。


圣约翰大学校门


40号楼内孙中山演讲堂 建于1904年


圣约翰大学校名校标


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


圣约翰大学毕业生、著名文学家林语堂


圣约翰大学1921年毕业生邹韬奋


1937级学生荣毅仁毕业照


1939年学生经叔平毕业照

两落三起的艰难历程
    1952年,华东政法学院在圣约翰大学的旧址上应运而生。当时,由六所学校的法律系、四所学校的政治系和一所学校的社会学系组合而成,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建校后的华东政法学院第一任院长由中共华东局秘书长魏文伯兼任,日常工作由副院长郑文卿主持;魏文伯不兼院长后,由郑文卿同志任院长,赵野民、宋子成任副院长。1956年,郑文卿调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由曾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的雷经天同志担任院长。
    华东政法学院初创时期设有大学部、夜校部和专修科,1953年设干训班,1954年设本科,1957年设函授部。
    1958年,华东政法学院遭到了第一次撤销的厄运。华政与上海财经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复旦大学法律系等合并成立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停止招生工作,成立政治法律研究所等,华政一部分教师并入政治法律研究所。
    1963年8月,中共上海市委政法小组和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批转中央政法小组、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等政法教育和调整政法院系问题的请示报告》,向市委提出《关于筹办华东政法学院的意见》。9月市委批复同意,提出以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法律研究所为基础筹办,由该所党组书记袁成瑞同志为筹委会办公室主任,行政上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教育部双重领导,以最高人民法院为主。1964年正式复校,由魏明同志任党委书记兼院长,袁成瑞为副书记,田光为副院长,招生149人,次年招生208人。
    1972年,经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华东政法学院第二次撤消,师资队伍再次解体,大部分流向复旦大学;校舍则被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分校、上海市卫生学校、普陀区卫生学校、果品公司、蔬菜公司、水文站、水上派出所等八个单位瓜分。
    1979年3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恢复华东政法学院的通知》。6月,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刘少傥任党委书记,徐盼秋任党委副书记兼院长,曹漫之任党委委员、副院长兼教务长,潘念之任党委委员、副院长。以刘少傥、徐盼秋和曹漫之为首的领导核心,不负众望,克服重重困难,从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及其他单位以至于全国各地迅速集中必要的师资和办学人员,这在当时及时扩充了华政的师资队伍,师资匮乏问题得到了缓解。同时,在市政府的关怀下,陆续收回部分校舍。
    1979年9月,华政迎来了复校后的第一批303名学生。除了复旦分校将东风楼归还华政外,其他校舍依然被占。当时,有人提出应该先造一幢院长办公楼。而以徐盼秋、曹漫之为首的一批党政领导一锤定音:先建图书馆与教学大楼。于是,在党委一班人的带领下,全体师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党政工团让出办公室,在帐篷里办公,保证教学用房的需要,毫无怨言,以苦为乐。这就是被沪上高校传为佳话的“帐篷精神”。


1979年复校时的校门


1979年复校后第一次开学典礼


曹漫之副院长(左)和同事在帐篷中研究工作


大草坪上的“办公室”——帐篷


学生在校园桥路灯下苦读

重获新生
    专业建设 1985年4月,华政的本科教育在单一法学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经济法、国际经济法和犯罪学(1995年改为侦查学)三个专业,1994年11月又增设了国际法、贸易经济和英语三个专业,1997年11月再增设行政管理和货币银行学两个专业。1998年7月,将上述九个专业调整为法学、侦查学、经济学、金融学、英语和行政管理六个专业。2003年增设社会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个专业,2004年增设治安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会计学、知识产权、公共事业管理、劳动社会保障、新闻学七个专业。2005年增设社会工作、文化产业管理、边防管理、汉语言文学、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日语七个专业。发展到今天,我校共有22个本科专业,已逐步形成了以法学学科为主,兼具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院系设置 1985年设置法律系、经济法系、国际法系和犯罪学系(1995年改为刑事司法系),2003年初,撤系设院,陆续成立了法律学院、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商学院、外语学院、人文学院、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信息技术学院、社会学系、研究生教育院和继续教育院等12个二级学院(系)。
    招生情况 复校当年,在华东六省一市招收新生303人,到1983年底,在校生已达3429人。其中本科生1649人,专科生177人,研究生34人,函授生1569人。1991年,本科在华东六省一市均进入第一批招生,并迅速扩展到全国,1994年,成为上海市自主招生的八所试点院校之一,同年成为全国实行并轨收费改革的院校之一;1996年,学校获准接受外国留学生攻读学士、硕士学位,成为上海20所向留学生颁发学位证书的院校之一,同年又获准招收港澳台地区学生;1998年在全国招收法学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生。


院长徐盼秋在会上布置工作


讨论学习会


院长史焕章在会上布置工作


时任院长曹建明教授第一次应邀在中南海为中央领导举行法制讲座,江泽民同志亲切接见


毕业照片1


毕业照片2

二次创业——松江校区的开辟
    2003年2月,占地800亩的松江校区破土动工。当年9月,一期建设工程完工,迎来了首批学生。2005年6,二期工程基本完工。当年8月,完成学校主体向松江校区的搬迁工作。由此,学校主体由长宁转向松江的工作基本完成。松江校区的投入使用,彻底解决了制约华政发展的“瓶颈”问题。
    松江校区从2003年2月11日打下第一根桩,到10月17日迎来第一个新生,仅用了八个月的时间。这八个月,历经严寒酷暑,华政的建设者们披星戴月,日夜奔忙,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铸就了今日风格依然的松江华政园。第一批入住松江的师生们更是克服重重困难,在教学和生活设施尚不完备的条件下,毫无怨言,齐心协力地帮助学校挺过难关,帮助学校顺利度过这一艰难时期。松江校区从破土动工到投入使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八个月,使华政人经受住了机遇与挑战的双重考验,再次体现了华政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再次体验着帐篷精神的弘扬与传承……
为正义而战!

86

主题

0

好友

742

积分

法硕上尉

Rank: 5Rank: 5

该用户从未签到

金币
260 枚
积分
742 点
帖子
167
5#
发表于 2007-9-21 13:27:57 |只看该作者
[学校概况]

    华东政法大学(原“华东政法学院”)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原为司法部部属高等院校,现为中央与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的高等院校。学校现有长宁、松江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000余亩,是“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上海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市级建筑保护单位”、“上海市花园单位”。
    1952年6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华东政法学院由原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等合并组建成立。其后由于历史原因,于1958年和1972年两度停办,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复校。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华东政法学院正式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现任党委书记杜志淳教授,校长何勤华教授。
    经过几代华政人的努力,华东政法大学现已发展为一所以法学学科为主,同时设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等专业的多科性院校。学校设有法学博士后流动站,拥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学位授予权,覆盖10个法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还设有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政治学研究、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产业经济学等6个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学校获得了知识产权、司法鉴定2个目录外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可以招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设有法学、侦查学、经济学、金融学、行政管理、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社会学、治安学、劳动与社会保障、边防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新闻学、公共事业管理、会计学、知识产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文化产业管理、日语、汉语言文学和社会工作等22个本科专业,法学专业可以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国际法学和法制史是司法部重点学科,经济法学、法律史学和法学一级学科是上海市重点学科,刑法学和经济法学是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法学和政治学为上海市教委教育高地建设项目。出版有《法学》、《犯罪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华东政法大学学报》和《知识产权研究》等期刊,设有上海市社会综合治理研究所、WTO研究中心、青少年犯罪研究所等30余个科研机构。图书馆藏书13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1200多种。同国内外近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系)、科研机构及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现有教职工100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近400余人、各类学生近20000人。
    五十多年来,华东政法大学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笃行致知,明德崇法”的校训,立足上海、面向华东、辐射全国,逐步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特色鲜明、教学质量过硬、学科水平领先、科研成果突出、合作交流频繁、校园环境优美的高等学府,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2002年教育部对32所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进行水平评估,我校为13所被评为优秀的院校之一。

[历史沿革]

圣约翰大学
    圣约翰大学,原名约翰书院,是美国圣公会施约瑟主教于1877年筹建,将圣公会在1865年设立的格雅书院和1866年设立的度恩书院合并后,在沪西梵皇渡路(今万航渡路)购地兴办圣约翰书院。1894年,该校建造了中国式的教育楼,为纪念创始人施约瑟主教而取名“怀施堂”。新中国成立后,约大师生为纪念1921年毕业生邹韬奋,要求将怀施堂改名为韬奋楼,于1951年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同意更改楼名。韬奋楼现为上海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03年,圣约翰大学用庚子赔款基金兴建“思颜堂”,以纪念中国籍牧师颜永京先生,现改名为四十号楼。孙中山先生曾在这里发表过“民主国家,教育为本”的著名演讲,现为长宁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学校为阻止学生参加反帝斗争宣布停学,与学生发生强烈冲突,以孟宪承为首的17名教职员及553名学生愤然离校,于当年8月另组光华大学(今延安西路东华大学校址)。这就是历史上的“六三”事件 ,“六三楼”因此得名。此楼现座落于我校校园内,是长宁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圣约翰大学培养出许多杰出的中国学生。历届校友中,以服务工商、教育、外交、医务界为多,知名者有邹韬奋、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 荣毅仁、林语堂、周贻春、刘鸿生、颜福庆、牛惠霖、牛惠生等。


圣约翰大学校门


40号楼内孙中山演讲堂 建于1904年


圣约翰大学校名校标


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


圣约翰大学毕业生、著名文学家林语堂


圣约翰大学1921年毕业生邹韬奋


1937级学生荣毅仁毕业照


1939年学生经叔平毕业照

两落三起的艰难历程
    1952年,华东政法学院在圣约翰大学的旧址上应运而生。当时,由六所学校的法律系、四所学校的政治系和一所学校的社会学系组合而成,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建校后的华东政法学院第一任院长由中共华东局秘书长魏文伯兼任,日常工作由副院长郑文卿主持;魏文伯不兼院长后,由郑文卿同志任院长,赵野民、宋子成任副院长。1956年,郑文卿调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由曾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的雷经天同志担任院长。
    华东政法学院初创时期设有大学部、夜校部和专修科,1953年设干训班,1954年设本科,1957年设函授部。
    1958年,华东政法学院遭到了第一次撤销的厄运。华政与上海财经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复旦大学法律系等合并成立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停止招生工作,成立政治法律研究所等,华政一部分教师并入政治法律研究所。
    1963年8月,中共上海市委政法小组和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批转中央政法小组、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等政法教育和调整政法院系问题的请示报告》,向市委提出《关于筹办华东政法学院的意见》。9月市委批复同意,提出以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法律研究所为基础筹办,由该所党组书记袁成瑞同志为筹委会办公室主任,行政上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教育部双重领导,以最高人民法院为主。1964年正式复校,由魏明同志任党委书记兼院长,袁成瑞为副书记,田光为副院长,招生149人,次年招生208人。
    1972年,经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华东政法学院第二次撤消,师资队伍再次解体,大部分流向复旦大学;校舍则被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分校、上海市卫生学校、普陀区卫生学校、果品公司、蔬菜公司、水文站、水上派出所等八个单位瓜分。
    1979年3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恢复华东政法学院的通知》。6月,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刘少傥任党委书记,徐盼秋任党委副书记兼院长,曹漫之任党委委员、副院长兼教务长,潘念之任党委委员、副院长。以刘少傥、徐盼秋和曹漫之为首的领导核心,不负众望,克服重重困难,从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及其他单位以至于全国各地迅速集中必要的师资和办学人员,这在当时及时扩充了华政的师资队伍,师资匮乏问题得到了缓解。同时,在市政府的关怀下,陆续收回部分校舍。
    1979年9月,华政迎来了复校后的第一批303名学生。除了复旦分校将东风楼归还华政外,其他校舍依然被占。当时,有人提出应该先造一幢院长办公楼。而以徐盼秋、曹漫之为首的一批党政领导一锤定音:先建图书馆与教学大楼。于是,在党委一班人的带领下,全体师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党政工团让出办公室,在帐篷里办公,保证教学用房的需要,毫无怨言,以苦为乐。这就是被沪上高校传为佳话的“帐篷精神”。


1979年复校时的校门


1979年复校后第一次开学典礼


曹漫之副院长(左)和同事在帐篷中研究工作


大草坪上的“办公室”——帐篷


学生在校园桥路灯下苦读

重获新生
    专业建设 1985年4月,华政的本科教育在单一法学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经济法、国际经济法和犯罪学(1995年改为侦查学)三个专业,1994年11月又增设了国际法、贸易经济和英语三个专业,1997年11月再增设行政管理和货币银行学两个专业。1998年7月,将上述九个专业调整为法学、侦查学、经济学、金融学、英语和行政管理六个专业。2003年增设社会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个专业,2004年增设治安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会计学、知识产权、公共事业管理、劳动社会保障、新闻学七个专业。2005年增设社会工作、文化产业管理、边防管理、汉语言文学、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日语七个专业。发展到今天,我校共有22个本科专业,已逐步形成了以法学学科为主,兼具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院系设置 1985年设置法律系、经济法系、国际法系和犯罪学系(1995年改为刑事司法系),2003年初,撤系设院,陆续成立了法律学院、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商学院、外语学院、人文学院、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信息技术学院、社会学系、研究生教育院和继续教育院等12个二级学院(系)。
    招生情况 复校当年,在华东六省一市招收新生303人,到1983年底,在校生已达3429人。其中本科生1649人,专科生177人,研究生34人,函授生1569人。1991年,本科在华东六省一市均进入第一批招生,并迅速扩展到全国,1994年,成为上海市自主招生的八所试点院校之一,同年成为全国实行并轨收费改革的院校之一;1996年,学校获准接受外国留学生攻读学士、硕士学位,成为上海20所向留学生颁发学位证书的院校之一,同年又获准招收港澳台地区学生;1998年在全国招收法学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生。


院长徐盼秋在会上布置工作


讨论学习会


院长史焕章在会上布置工作


时任院长曹建明教授第一次应邀在中南海为中央领导举行法制讲座,江泽民同志亲切接见


毕业照片1


毕业照片2

二次创业——松江校区的开辟
    2003年2月,占地800亩的松江校区破土动工。当年9月,一期建设工程完工,迎来了首批学生。2005年6,二期工程基本完工。当年8月,完成学校主体向松江校区的搬迁工作。由此,学校主体由长宁转向松江的工作基本完成。松江校区的投入使用,彻底解决了制约华政发展的“瓶颈”问题。
    松江校区从2003年2月11日打下第一根桩,到10月17日迎来第一个新生,仅用了八个月的时间。这八个月,历经严寒酷暑,华政的建设者们披星戴月,日夜奔忙,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铸就了今日风格依然的松江华政园。第一批入住松江的师生们更是克服重重困难,在教学和生活设施尚不完备的条件下,毫无怨言,齐心协力地帮助学校挺过难关,帮助学校顺利度过这一艰难时期。松江校区从破土动工到投入使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八个月,使华政人经受住了机遇与挑战的双重考验,再次体现了华政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再次体验着帐篷精神的弘扬与传承……


松江校区奠基典礼


校领导视察松江校区建设工地


原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现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莫负春(中)与我校校长何勤华(右)、
原党委书记祝林森(左)在建设工地现场


校领导现场研究工作


校领导视察松江校区建设工地


松江校区一期工程竣工启用

更名华东政法大学
    2007年3月,经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五届一次会议的专家评议,教育正式批准我校由华东政法学院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至此,乘着祖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春风,经过几代华政人的努力,我校在各项工作得到空前发展的同时,又获得了崭新的发展空间,迈出了更为坚实的一步。如今的华政,已在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办学层次、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质的飞跃,并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法学学科为主,经济、管理、金融、外语、理工等专业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相信华政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奋发向上、团结合作的华政人,也一定能谱写更加辉煌的华章……
为正义而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Online!

QQ|手机版|Archiver|删贴申请及投诉|本站联系方式|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906号|法律硕士联盟    网站备案:京ICP备17017054号-4

GMT+8, 2024-4-29 17:22 , Processed in 1.212070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