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硕士联盟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2025年法硕联盟论坛vip会员招生
2025法硕辅导班哪个好?
查看: 25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房保国副教授

[复制链接]

7517

主题

2

好友

6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该用户从未签到

金币
20308 枚
积分
63480 点
帖子
878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24 10:34:00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房保国副教授
# n# X, {2 C; Y( J
6 p. G' u2 a* H, d4 j职称/职务
1 E8 o0 ]" _* }' U! n+ a3 O& f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3 ]0 ]* X* P$ l
1 ~! G# l2 h6 @8 M/ h# n电子邮件
5 k& R6 z) _% z4 fbaoguof@cupl.edu.cn2 S2 f8 S% ]( [# j
8 M3 `8 _7 U; i1 |) f# p
主要兼职, m3 Y) ]) D! o/ G
燕山大学法律系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证据学研究所兼职研究人员,美国国家刑事辩护律师委员会会员,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三庭挂职庭长助理,河南省郑州巩义市人民检察院挂职检察长助理,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二分院挂职副处长。$ y/ M' m6 Z6 N9 p

! I1 ~& i8 B9 {0 w* p% \$ i教育背景
5 @6 E* J+ n2 a! M1.1995年——1999年,华东政法学院法学学士;, o+ ^5 {$ V; E3 Z* K5 }
2.1999年——2002年,华东政法学院法学硕士;
( E2 b) Q2 Z+ d4 z- b3.2002年——2005年,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2 Y* P* J* h2 `: l5 ]6 y+ q
4.2005年7月----2007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 f+ S" Q, @8 U: X, |$ ~5.2005年7月——2006年7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师;. E  g) R% C! M5 ^# w7 d
6、2006年8月——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教师;: B9 \0 P* k& s
7、2003年12月——2004年1月,美国纽约维拉司法研究所访问人员;: I6 Z% j: q: o
8、2014年9月——2015年9月,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3 g( k/ F/ K* N1 m9 e" Z5 Y( G2 M

# Z4 q) e5 E" t+ P9 d承担项目情况# d4 T9 A0 L. h' [. E  w
1.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专家辅助人制度研究”(批准号:14FXC31);
7 E0 ]0 n6 V3 N8 t5 [2.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交叉询问的魅力——证明过程研究”(批准号:11BFX134);
8 j" G7 }$ h$ B+ U3.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刑事证据规则实证研究”(批准号:08JA820038);& r2 _" e$ s" v
4.主持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刑事被害人权利的程序保护与救济”;! G* Q' m( P1 Q7 S4 J
5.主持中国政法大学“刑事证据‘潜规则’研究”校级项目(2009年);
* E! G) h# P9 S$ L5 ]6.主持中国政法大学“刑事证据规则实证分析”校级项目(2007年);
# R" Q, n! S: O/ b( ~7.主持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培育基金项目(2007年);% ^) @4 a! p; U; N
8.参与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死刑的程序控制”(2010年);' p, }1 o0 X4 y/ x9 C9 p6 M
9.参与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刑事法学创新团队”(2011年);) h+ ]1 I& D0 M2 @1 q
10.参与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证据法学研究创新团队”(2011年);( e+ r" g$ s8 _2 d
11.参与“证据科学的理论体系与应用”等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北京市教委共建项目、福特基金会等其他项目7项。
+ C4 w" h- X4 D5 p; q, [5 b" @! d5 E  z% z" {
学术著作* L( v# l5 j/ H3 W0 P
2013年度主要著作
# h9 m: R( s% x* |8 Q( l1、 主编:《证据法学研修案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版;
* }$ N" R4 K+ \, z6 w, Y" m8 u 既往主要著作:
* n! `! a! X  s4 ~( C! q% g: d2、 专著:《刑事证据规则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版;- Y. ]; n4 x( f0 g$ a; y
3、 专著:《被害人的刑事程序保护》,法律出版社2007年5月版;
5 O9 {3 b1 J7 ]+ |  z9 ?4、 专著:《你有权保持沉默》,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8月版;
& r7 e' q, i( S) N, X9 U8 o/ }- g5、 专著:《刑事诉讼法精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3月版;; a3 A* u  p3 B* `2 v( A5 c: A
6、 合著:《诉讼法的理念与运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版;4 f8 o3 B1 G2 ~3 l; H) \4 P. O
7、 合著:《诉讼制度改革研究》,学林出版社2003年11月版;4 P) l+ I% b: r$ t
8、 译著:《宪法与刑事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美国法律文库);
& [5 E' Z7 z, F  G! G& M, q8 _9、 参译:《证据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版;
' a: Q( g, x* p9 F10、 主编:《鉴定意见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6 n7 A) G0 Z8 ]
11、 主编:《科学证据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版;
. c+ n) @6 v, b: Y' F# }12、 主编:《言词证据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1月版;" A- Y* J8 I  O
13、 主编:《刑事证据潜规则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6月版;* R  o( t7 o) Q  k  [# ?% u
14、 副主编:《证据学论坛》,法律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 h* x) V+ F' S0 V) y15、 编著:《遇事找法:法律援助》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5月版;
. S" A* a; i) H3 h9 A. [16、 编著:《诉讼法与仲裁法学》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5月版;+ D2 C1 Z' ?* ~( ^
17、 参著:《中国的陪审制度向何处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1 e) w4 @8 C! ~, [9 u3 T
18、 参著:《证据法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 n/ \( u8 y$ c19、 参著:《简明证据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2011年4月第二版;  g3 L; r$ L! S. k
20、 参著:《律师职业行为规则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 O- J+ {; \. Q21、 参著:《政府律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
" l8 Y& L/ K3 M22、 参著:《美国刑事诉讼规则》,检察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U% x6 Q, F8 u, M! u
23、 参著:《刑事证据制度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版;0 a$ v+ G! B) T! {+ h7 o
24、 参著:《刑事赔偿的理论与实务》,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9月版;6 R! ^. G6 Z0 ~0 I1 h
25、 参著:《民事诉讼制度改革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6月版;
+ @% J5 }3 f: l& Q0 _' }+ K8 f4 j26、 参著:《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6月版;
9 G6 y/ m( h: ]" H" S& U. y27、 参著:《诉讼法专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3月版;+ p0 B% k, `$ |1 p# m8 ~6 X
28、 参编:《证据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0 U) n3 u4 Z+ g6 c9 r
29、 参编:《人民法院统一证据规定司法解释建议稿及论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 H5 C+ w( [" h. ]0 M" ~
30、 参编:《新编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7月版;
* @( l+ p, ?' Q4 z- G2 Z: A31、 参编:《刑事证据法新发展》,法律出版社2013年8月版;9 L0 S9 q. f, _4 B
32、 参编:《公检法办案标准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4年4月版;
, d" v4 S, P& s6 m( K* i# E* D33、 参编:《中国证据法治发展报告》(1978-2008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版;) l' ~. ]4 J- p) ~. R' X
34、 参编:《中国证据法治发展报告》(2009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版;' b" `/ }, Z' v$ O
35、 参编:《中国证据法治发展报告》(2010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版;8 s! R! E6 |$ u% p' j7 Z6 [! u" ?2 _
36、 参编:《中国证据法治发展报告》(2011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版;' r) w3 H3 k/ U% L1 c* T5 B+ z
+ }4 i* [1 q# I) e" r
学术论文
0 r# \/ `* W# g4 \) v& U2013年度主要论文
, ^% w% Q2 l* E: b1、 《论司法文明推进与刑事证据制度的完善》,载《中国司法》2013年第12期;
2 W, n* ?: M9 U# { 既往主要论文:
: G7 r) i8 Q( p1 p2、 《论辩护方的证明责任》,载《政法论坛》2012年第6期;
; O* V, h# B% }, }3 q, Z( B- X3 P3、 《“王朝抢劫案”的证据分析》,载李学军主编:《证据学论坛》(第17卷)法律出版社2012年5月版;
0 e: @/ {& x9 d: a+ l9 i* N$ h4、 《科学证据的失真与防范》,载《兰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S8 k, D% W5 ^6 z) q9 ^2 P
5、 《论经验法则的适用限度》,载《中国司法》2012年第4期;
6 w2 u1 f1 q# U) u6、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实证分析》,载《中国司法》2011年第6期;2 b* M0 s( r; z& Y
7、 《论证据法的人权保障基础》,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b# S7 a5 a; O' J
8、 《被害人与检察官关系的梳理和优化》,载《中国检察官》2010年第12期;4 T* V# A+ @- P7 B, M
9、 《我国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改革与与发展》,载《中国司法》2010年第7期;+ ]) a; R6 y& P7 E% D- j- q, S# ~
10、 《香港法律援助的新发展及其对我国大陆的启示》,载《中国司法》2010年第6期;" e' u* @+ _; x% I
11、 《论刑事和解中的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载《证据科学》2009年第6期;! d: P4 F! S% x& G
12、 《诉讼法视野下的证据法》,载《证据理论与科学—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9 T. g! R4 E; c" h8 o7 }
13、 《现实已经发生——论我国地方性刑事证据规则》,载《政法论坛》2007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7年第11期转载;
- L; s' g1 [, r6 n- B; W14、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对我国刑事证据立法的反思》,载《中外法学》2007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7年第7期转载;
4 \4 _2 g: e" x1 y15、 《证据规则的性质、功能与体系》,载《中国司法》2007年第5期;4 j" G5 d% e) Q  o
16、 《程序异化论》,载《中外法学》2001年第3期;( ^- M3 J& |( |- }7 [3 t6 O& @$ o
17、 《重读贝卡利亚的刑事程序法思想》,载《中外法学》2003年第3期;' {' E/ r! H3 @) [5 H% b/ O
18、 《论反诉》,载《比较法研究》2002年第6期;4 }: z8 r$ a  w1 A$ @
19、 《论我国刑事赔偿的特有原则》,载《政法论坛》2001年第6期;3 q6 h% h# F1 s) U. S4 }
20、 《超期羁押刑事赔偿若干问题探析》,载《政法论坛》,2004年第1期;9 {' n( n: d9 g7 V
21、 《证人作证豁免权探析》,载《法律科学》2001年第4期;
8 X0 g  n7 g5 A22、 《沉默权的宪政思考》,载《现代法学》2002年第1期;
. x0 x6 c2 `% _  t/ f# \+ Z+ f& `23、 《律师会见难的现状与反思》,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年第3期;《律师文摘》2007年第四辑转摘,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8月版;4 r" F$ C3 h! ^
24、 《论我国现行“政策性修宪”模式的局限性》,载《法学》1999年第1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0年第2期转摘;
1 x4 r* z3 y+ a5 Y, b2 l6 A0 S$ D25、 《证据的可采性与非法证据排除》、《从证明标准看刑事错案》,载《证据学论坛》(第11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
6 r" g9 o4 m: d* q: y26、 《证人制度三人谈》,载《证据学论坛》(第9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9月版;3 l6 h$ H$ I9 W  ]3 z( b
27、 《当前法学研究中的“痞子文风”及其解析》,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4期;/ Q, ^0 N. D6 u; C
28、 《审前准备程序:走出改革的误区》,载《现代法学》2000年增刊;+ N5 m' G+ A8 }. u, A+ O5 C
29、 《刑事诉讼管辖权异议的裁判体系》,载《烟台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 r0 r, D1 q6 J1 g  e* I  z- \30、 《1999年宪法修改的前前后后》,载《当代法学》2000年第3期;) e' b; `  [8 f, A7 \
31、 《中国社会对沉默权的容忍度有多大——“沉默权在中国”调研报告》,载《政治与法律》2001年第5期;4 z! g- p4 y+ z4 l
32、 《全国诉讼法学会年会观点综述》,载《政治与法律》2000年第2期;
3 _; |: [, G: Z. [33、 《〈新中国宪政之路〉评析》,载《政治与法律》2001年第2期;
9 e9 c$ G* |6 z" a. N# ?7 s; R34、 《论我国行政诉讼的困境与解析》,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1年第2期,及《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CUPA)2000年第6期转摘;
" g0 S' b8 W, h0 T8 U& C- F, q' h5 r. P35、 《完善我国陪审制立法的若干建议》,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5 `) ~* ?( M  |$ U* c1 h& i36、 《论〈合同法〉中商业秘密保护制度的新发展》,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z9 ]( \: m' t. |+ X
37、 《我国陪审制改革十大问题论纲》,载《中国律师》;
4 x: B$ @3 G( S3 u0 J6 B/ e38、 《仲裁司法监督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载《燕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9 c! ]& }& A0 `0 Q% w% o! q2 n8 @+ s+ L
39、 《证据的困惑——“借腹生子”案评析》,载《律师与法制》2001年第7期;
- |: X3 A% R; @8 {( N1 p2 k0 m! C! ~6 r40、 《我国宪法应明确规定沉默权》,载《法学论坛》2001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1年 第4期转摘,《法学文摘卡》2001年第2期转载;
. J% p# e- e! L6 W41、 《论“政策性修宪”与“制度性修宪”》,载《法学论坛》2000年第2期;- H  O# b# K8 A
42、 《应当重视我国“诉讼法哲学”的构建》,载《法学论坛》2000年第5期;
( N3 M+ u9 d! v8 i43、 《程序的人文精神》,载《上海法学研究》2003年第3期,5000字;
, k/ I4 d  l0 m+ f" F/ v9 f) Y7 ]44、 《京沪两地法学家差异谈》,载《法学家茶座》(第1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版;
' {+ c5 `3 P/ A9 K8 w5 ?45、 《律师名片纵横谈》,《法学家茶座》(第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律师文摘》2004年第1辑转载;7 t& g+ b. m! }! _6 S& D. f
46、 《论沉默权在我国的价值选择与制度整合》,载《华东刑事司法评论》(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6 c3 x' f. D& S, S) k
47、 《法院真得会被案件淹没吗——美国辩诉交易的实证考察》,载北大法律信息网“焦点法谈”;
, R/ S  k! h; H# q& r8 R48、 《再论存疑不起诉的刑事赔偿——与陈华先生商榷》,载《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 w9 h5 F* B  {1 F  E% r49、 《关于完善我国庭审质证的若干思考》,载《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9 j! B2 j/ |9 S- Q6 \$ d
50、 《禁止律师执业不正当竞争的现状与对策》,载《安徽律师》2002年第1期,8000字;/ Q' E, U$ n9 s3 y+ l
51、 《程序正义与实体真实——关于一起案件“相对合理主义”视角的考察》,载《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8 l: W1 [" R, E, |6 U  h  k" W4 \52、 《论提起反诉的条件》,载《河北法学》2001年第6期,4000字;* @' J3 I+ |; S- E
53、 《宪法修改与制度完善》,载《法学研究交流》2000年第3期,6000字;& e6 Y) \+ _  \* G  N
54、 《废除我国陪审制度的理性思考》,载《法律与社会》2000年第3期,9000字;: U4 a  J1 [2 Z0 x1 P+ f
55、 《论我国审前准备程序改革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载《四川审判》2000年第2期,3000字;1 I+ ~/ ^( q* v" V$ t
56、 《关于我国当庭宣判若干问题的探析》,载《天津律师》2000年第5期,5000字;: z1 |! i5 g5 G6 P' e, x
57、 《律师执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解析》,载《天津律师》2002年第1期,5000字;
/ r( ]' g& l; U1 I/ k, z) f8 g58、 《论程序法与实体法的关系——从马克思的一段话说开去》,载《贵州法学》2000年第2期;
) o6 B$ N; m% E4 y! Q4 q5 g59、 《从宪法修正案看我国法治观念的三大改变——评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载《上海法学研究》1999年第4期;
8 ^9 }% u/ Z9 h. L- Q60、 《庭审质证若干问题探讨》,载《上海检察调研》2001年第9期。
4 z9 [" B7 r/ t. ]& W$ t9 i. q: E% w
  y" a+ y1 c9 }& ?主要报纸文章8 z; t$ E+ d( k5 i. N1 n  D
61、 《证据法的人文关怀》,载《法制日报》2011年4月13日“思想部落”;
& M& i/ j5 w  J$ f62、 《被害人与检察官当和谐前行》,载《法制日报》2010年12月22日“思想部落”;4 T% p/ ]  H0 m  P
63、 《“五个严禁”:让审判置于阳光之下》,载《人民法院报》2009年3月3日;转载张建南主编《人民法院“五个严禁”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 B/ g7 n# {3 g" I0 E64、 《落实证据规定、彰显程序价值》,载《人民法院报》2010年9月22日理论版;
* U; P( V& n' K65、 《我国刑事诉讼应确立管辖权异议制度》,载《人民法院报》2003年7月4日;! F' u; l- I' w: Y6 d( Q
66、 《刑事错案中的证据问题》,载《检察日报》2006年1月5日;: Y! |6 V0 `4 T) r
67、 《关注深圳独立候选人事件》,载《南方都市报》2003年5月22日“观察家”栏目;3 J  Y8 b7 l& _8 g) k, H. G
68、 《要把外来工的选举权利落到实处》,载《南方都市报》2003年6月3日“社评”栏目;. a( {$ e2 ]$ R" k$ K8 Z
69、 《警察验证权责对等是身份证法亮点》,载《南方都市报》2003年6月29日“社评”栏目;
5 L) A4 }' {- N' V70、 《“首办责任制”的宪法意义》,载《南方都市报》2003年7月31日;8 s( `% V8 s( G; V/ B0 \
71、 《立法要体现对弱者的关怀》,载《南方都市报》2003年10月27日;$ i7 z* R. P0 {9 N1 O
72、 《“人大面试官员”的宪政意义》,载《新京报》2004年5月8日“社论”;4 D. @- U1 w; V7 z4 }
73、 《人大个案监督要谨慎对待》,载《新京报》2004年4月27日“社论”;
4 E, Y+ ~5 x' m% I  I6 w74、 《规范程序让代表更好反映民意》,载《新京报》2004年2月20日;
8 X0 B: N. q. L  }75、 《“律师在场”意义重大,难题不小》,载《新京报》2005年1月15日“社论”;
8 ]' K! B4 T+ h3 M) x76、 《学生是否有权在宿舍吃饭?》,载《上海法制报》1999年12月15日第5版社评;. y5 n0 r3 P  n* _5 `3 [/ k. i
77、 《BOT投资中的风险与防范》,载《上海法制报》1998年11月30日第4版;3 ~4 h/ V) |8 c0 \) q
78、 《BOT——一种新型的投资方式》,载《上海法制报》1998年11月2日第4版;. v2 R! y5 n6 S" m
79、 《建议将依法治国明确写入宪法》,载《北京法制报》1998年10月16日;3 ~: W* L: x' u0 q8 ]* o4 K9 K
80、 《华政学者、上海律师谈司法公正研讨会综述》,载《政法成人教学》2000年第3期;
1 J% c% g" |8 I2 n0 g7 K  m8 Y3 m" `81、 《论普通程序兼并督促程序》,载《政法成人教学》2000年第2期;+ u$ v) c7 f4 a! Y% i& K
82、 另外,发表《“修宪”背后的故事》、《“谈判”小记》、《“好事”也要打假》等杂文若干。
9 g% s; B* w0 n3 J0 C% I3 e1 i& ]; N: Z' G- U, ?
获奖情况; h5 J( v5 ^+ V3 Q' k! N
1、 河南省人民检察院优秀调研论文二等奖;
* S- H+ e3 K+ k5 v/ A  P; m( O2、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奖;
! j& A; A7 R0 f4 g! r+ ]5 G  X$ F- D3、 “君合律师人才奖学金”第一名;8 l; u$ B  ]5 ~8 o+ X, H( M! ~$ s
4、 河北省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0 l" q/ T2 i& r" Z4 D. J5、 秦皇岛市第三届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7 ]+ A1 \% Q9 S! ]' B' h4 P
6、 2002年度北京大学“五四”奖学金;
7 P  ]# l# d+ s7、 2003年度北京大学“五四”奖学金;
# f# A! u4 \: v2 P: ]8、 “杨春洗学术基金”三等奖。
- O1 R1 a" m* L: c: s& ^$ B2 ]0 L, F+ V. ?0 @' ]

( k( B$ |0 e* D/ T' _' q" P* M% v' F3 H  ]4 f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Online!

QQ|手机版|Archiver|删贴申请及投诉|本站联系方式|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906号|法律硕士联盟    网站备案:京ICP备17017054号-4

GMT+8, 2024-5-9 13:31 , Processed in 2.650621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